第一次看到“齐宏伟”三个字是在一本杂志上。这本杂志今年春天采访了我们家庭。杂志刊出了我和老公婚姻的故事和我们做在家教育的采访。我有幸后来收到这本杂志。翻开首页,就看到几个作为该杂志特约作者的名人,其中一位是齐宏伟。
后来听说了《与上帝拔河》这本书。当时我就为这么清晰而又厚重的名字惊讶。虽然自认为每天都做着与上帝拔河的事,生活在不能降服的境界里,我却没能把这层窗户纸捅破。光看书名,我就已经欣赏作者明智的洞察,过人的坦诚和优美的表达了。
打开书页后我就放不下了。
美丽清晰的文字后面是厚厚的情义。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慰藉,先是文化层面的慰藉。
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我的读书嗜好大都转成英文版了。读了翻译过来的书,总是不自觉地揣摩原文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倒不是自己的英文造诣有多高,不过是习惯了读英文书,中文书很少读。但这本书不同。本乡本土,像隔壁邻人那样亲切。我仿佛是一个在山林间跋涉的人,口干舌燥喉咙冒烟的痛苦把疲倦不顾一切地挤压下去,嚷嚷着要一杯清泉。喝到了,从舌尖,到口里,到咽喉,顺流而下,爽快无比;凉凉的,直凉到后脖子发紧。这样的悦读,慰藉了一个中国人深层的文化饥渴。读了第一缉的《人和事》,我得到了视觉的慰藉。
在愉悦的赏读中,一幅幅动情画面被勾画出来,我眼前一片绚烂。
我看到了那个乡下的小男孩儿 ,在《看火车》里。他脸上的皮肤干巴巴,从来没有在意过,只是两眼放光地跟在家人后面翻越山梁,去看从没看过的火车。我仿佛闻到了松软葱油饼的味道,是妈妈做的。心暖暖的,我看到了一家人的厮守,那是人生一道永远的风景。
多年后的这个小男孩儿(作者)去了美国。他带自己的女儿去学长笛。教女儿的夫人有一个脑瘫的女儿。长笛教室是这位美国妈妈特意安排的:在她女儿的房间。因为她说女儿喜欢听鸟叫,喜欢音乐。
一个母亲,没有因脑瘫的女儿自怨自怜,却走出心的捆绑去帮助别人。那天下午,和作者一样,我也在那所充满爱的家里。他听到了楼上的长笛声,而我看到了音符轻缓地跳跃在午后阳光的碎片里,满足地诉说着凡人之爱不能诠释的故事。
爱不释手地读完了第一缉。第二辑和第三缉也精彩!
在第二辑里作者写的是景物:风,花,雪,月,落日,夕阳,白桦树。还有更多更美的景物素描,俨然如一幅幅自然的水彩画。以景物传“神”,以被造物来歌咏伟大的创造者,应该是作者用心良苦的咏叹调:平静中包不住惊天动地;细微里饱蘸着博大辉煌!
每一篇的描写都美得实实在在。我最喜欢的篇章之一是《月》。
“仿佛能听到月亮落在地上和花朵怒放的声响,仿佛看得到空气流动的波纹和猫头鹰翅膀花开波浪的形状。”
上帝啊,为什么你如此偏心,竟赋予他如此“神了”的想象!第三缉更是作者的大手笔。读这缉,我仿佛被从地上拔起。我被拖到了天上。这辑的标题就是《与上帝拔河》,文字的高度升腾到信仰层面,和灵魂谈畅。
感觉自己受益最深的是通透地了解了中国的四大名著。从出世到入世,作者详尽地阐述了为什么中国文化的千年追求解决不了人的问题。他讲到人对真理的寻求。
《起来,回家》,透彻地阐述了《路加福音》面“浪子回头”的故事。我认为这篇文字对故事的分析和解读比我听过的任何一场证道都饱满,都全面!
读第三缉,让我惊叹作者对于人性、历史、文化和苦难,以及真理的理解,何等有高度,何等明智省察!
如果说读这本书单单给我慰藉的味道,那这味道还不够冲呛。我读到了最后的《跋》。
这时,我的心震颤了。
“除非说的,做的这一切,都跟一个更大的真相有关,除非这个真相就是真理。我因为言说了这真,而被这真记得……但愿你读到的确实是‘很自然的文章’,发现的是一个坦率,真诚的人,是那真相的使者。”
书这样结束。
我把书合上,却合不上自己砰动的心跳!他说出了我要说出的话。他说出了我还没想好怎么说的话!
我站到窗前,看着渐渐显露真相的远山。北风把雾霾吹散,山显露出来。这一行行优哲的文字掠走我肤浅的安宁。灵魂的火花撞击出难明的冲动。远山上仿佛也有火的影子。啊,我们原来是同路人!我们原来同愿成为使者,用生命解释比我们更大的真相!
是的,我的确通过读齐弟兄的文字而了解了写这些文字的人,一个真理的追寻者。读书万卷的他却只钟情于一部灵魂经典的圣书。这对崇尚知识却不问真理的人来说,是挑战,是鞭策。我看到他以执着的爱,与周围真实的人碰撞着。那个在清晨六点的火车上侃侃而谈又给人带来温暖的人,他因着自己的爱心而挽回了与他攀谈的小偷的良心,也挽回了已经被小偷偷走的手机。我的心绪被这离奇的情节偷换掉了。
还有“七十路”夜晚的公车上有关真理的辩论。“他哪里来的精力?不是已经有好几个小时的书屋谈话了吗?”我边读心里边嘀咕着。爱,不是说的,是做出来的。这是生命的震撼!
尽管心已经完全被溶解到一篇篇的文字里,但作者不是我的偶像。我们仰望同一位君王。
一切都不算什么,“除非说的,做的这一切,都跟一个更大的真相有关,除非这个真相就是真理。”
我看到文字后面齐宏伟的栩栩生命,殷实富有。我知道他将一生追求,与那不休者同行。
我为作者感恩,祈祷他继续履行自己的使命,完成伟大的托付。如今站在上帝这一头,不再拔河的家常聊起来应该还长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