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让信仰与文化进行深层对话作者:青橄榄书殿
让信仰与文化进行深层对话
文/高真牧师
齐宏伟,说他是二十一世纪不可多见的灵性作家一点都不为过。每次读他的作品都像与老友重逢,对坐相晤,煮茶品茗,茶香醇厚,回味久长。为什么呢?因为他有属灵生命,有内在体悟,字里行间真实而不浮夸,用词讲究而不华丽,通俗易懂而不浅白,思路缜密却又行云流水!
美哉斯文!
宏伟是我所识传道人中少见且颇有思想深度的一位。他所关注,不是外在的、震撼的、短暂的、可给人带来愉悦的工作,而是关注人的灵魂,关注人内在信念前提,关注信仰对人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巨大意义。
这是具有真知灼见的。在一个扼杀灵魂的世界里,宏伟力主灵魂和信仰的价值,并力图为今人带来当头棒喝和一泄天光。
《启示与更新》这本书,对读者挑战可能非常大,但也会在挑战中给人带来深刻启迪。我如此说,有三个理由。
首先,在神学上有秉持,也更上层楼,视野开阔。不少人在基督信仰的“启示论”方面,大都承认有普遍启示与特殊启示之分,但多少人的专注点是在特殊启示上,对普遍启示则一带而过。我们会将造物主的创造称为普遍启示,但此普遍启示如何与文化对话乃至对接,大家常常望而却步。
其次,在教会与文化极有张力的现状下试图“搭桥”并搭建成功。有的教会对文化持全面否定态度,认为这是属魔鬼的,信徒只要逃离就对了。而有的教会则对文化持乐观态度,试图用人为的本色化方式来解决信仰难题,又常落入把信仰出卖给文化的陷阱之中。
最后,作者可能有受累而不讨好的危险。文化体系如此庞大,也是人不敢随便触碰的,不管我们怎样努力,所开掘也不过冰山一角,可能还会招惹来诸多非议。但此书条分缕析、大开大阖,在文本细读基础上大胆掘进,追根溯源又直视当下,是值得喝彩与叫好的。
我读过不少诸如此类的书,但发现像宏伟这样既有中国文化底蕴,又有神学造诣的作者并不多,他可以在此间游刃有余:既不会因为“护教”就迁就文化,也不会因为文化就切割信仰。
这确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是一次勇敢真诚又不失客观的成功尝试!它甚至可以作为教科书,不仅让人读入,也开启讨论。我们读时,是在跟作者对话,也在跟文化对话;是在跟真理对话,也在跟自我对话。视野开广之余,这书还能帮助读者更认识活在文化中的教会,更认识活在文化中的我们。也使活在教会中的人不致像活在世外桃源,活成井底之蛙,却还孤芳自赏。
2016,不知道还会有什么好书问世,但在最值得中国人读的好书中,我推荐这本!
2016年4月于美国沃斯堡
耶稣如何解决文化难题
文/齐宏伟
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有一位叫美诺(Meno)的人,问了苏格拉底一个西方哲学史上最著名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这样的,美诺说:“苏格拉底,你一向说你热爱真理和寻找真理,但假如有一天你找到真理了,你怎么知道它就是真理?”结果,苏格拉底回答不了,柏拉图也回答不了,整个希腊哲学和西方哲学也都回答不了。
人找真理,说明人这里没有真理,人也不认识真理。人怎么能找自己本来就没有,也从没见过的东西呢?
中国文化其实也解决不了这一难题。我们一直在利用和同化各种主义、学说,一直以“有用”来检验真理。但什么是“有用”呢?我们又怎能在有限时空立马就知道“有用”与否?而且,这“有用”是对谁有用?假如《圣经》所说的是真的,人死后还要面临审判;那将来面对审判时,这世上又有什么是“有用”的?说到底,人以“有用”来判断真理,等于是把判断主权交给了自己,置自身于真理权柄之上。
意义比人生高。真理比人大。所以,人面对真理时需要的是献身,而不是利用。
《约翰福音》12章记载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请看12章20-28节:
那时,上来过节礼拜的人中,有几个希腊人。他们来见加利利伯赛大的腓力,求他说:“先生,我们愿意见耶稣。”腓力去告诉安得烈,安得烈同腓力去告诉耶稣。
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若有人服侍我,就当跟从我;我在哪里,服侍我的人也要在哪里;若有人服侍我,我父必尊重他。我现在心里忧愁,我说什么好呢?父啊,救我脱离这时候,但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父啊,愿你荣耀你的名。”
当时就有声音从天上来说:“我已经荣耀了我的名,还要再荣耀。”
耶稣这番话当时是对希腊人讲的,因此大有深意。耶稣的意思是什么?很清楚,耶稣是在告诉希腊人,真理是真正的“道”(Logos),但这个“道”绝不同于希腊文化中没有位格的“道”。耶稣在这里讲的“道”有生命、有位格。所谓位格(person)是指有理性、情感和意志。这(位)道,这(位)真理已经来到世界,会作为一粒种子死去,死后还会复活,并带给人复活生命。他是永恒界的真理,屈尊来到暂时界,好把暂时界提升到永恒界。路易斯说:“上帝的儿子成为人,好让人可以成为上帝的儿子。”在这整个过程中,安排救赎计划的父上帝就得到了荣耀。这里的“道”其实就是耶稣,耶稣作为真理本身,就像一粒种子那样,以牺牲生命为罪人代赎,铺开一条从死里复活的路,好让上帝得荣耀。耶稣基督的确是上帝本体的真像,也如此丰富地把上帝的圣洁和爱展示给希腊人,展示给犹太人,当然也展示给全世界。
真理有位格,真理有生命,真理有代赎,真理有复活,这是世界上所有文化做梦也没想到的。但这样确实就把文化的难题和困惑给解答了。我们这才知道原来不是人去找真理,而是真理来找人。这就是《圣经》所说的:上帝作为启示者,启示真理给世人,所以,我们就有了真信仰确立的可能和实践。实践根本就没资格检验真理,但真理却可以通过实践显明出来。
上帝是那位绝对有别于宇宙万物和人类理念的至高超越者,但他愿意启示自己给人类。这种启示对人类来说就是开启、照耀、交流、挚爱与恩情。当然,上帝给人外在自然和内在良心作为普遍启示,但人的理智、情感和意志因为已经完全受到了罪的玷污,并不能真正认识上帝,人类的一切自然之光和本性之光都是不足的。所以,上帝赐给人特殊启示,也就是旧约的以色列众先知从上帝那里领受来的异梦、异象、神显、神迹、圣言等,到了新约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希伯来书》1章1-2节说得极准:“上帝既在古时借着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借着他儿子晓谕我们,又早已立他为承受万有的;也曾借着他创造诸世界。”
请注意,上面经文中提到的“列祖”是指以色列的祖先,而“众先知”是旧约中的众先知。《希伯来书》绝对没有认为中国的老子和孔子也是耶和华上帝的先知。因为耶稣说“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约4:22),上帝的特殊启示也是从犹太人出来的。所以,在《圣经》看来,信仰的基础就是上帝愿意跟人对话,并不断跟人对话。他不但以耶稣基督完整地启示了他自己,还和耶稣基督一起赐下圣灵来确保人类领受的启示是真实有效的。
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说:“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真理,哪怕有真理我们也不可能认识;哪怕我们能认识,也不可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哪怕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你也听不懂!”这就陷入怀疑主义。但这种怀疑主义是半吊子的、自相矛盾的,你既然怀疑一切,那为什么不来怀疑一下你凭什么认为一切都应被怀疑而只有我怀疑这件事却不可被怀疑?你既然说世上没有真理,那你说的这句话算不算真理?
然而,《圣经》告诉我们上帝就是真理的本体。这位上帝愿意启示自己,又赐下耶稣基督和圣灵确保他的启示是正确的。当然,上帝对自己的认识是原型(Archetype),我们通过上帝启示对上帝的认识是复制(Ectypal)。三一上帝之间的那种互动和交流是本体论意义上的(Ontological),上帝和我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是经世意义上的(Economic)。两者之间尽管有差异,但原型既然是真的,也就保证了复制是真的。
有了这样的前提,人还必须做出回应。人应该以什么来回应呢?应该以信心来回应。《希伯来书》11章6节说:“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悦;因为到上帝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上帝,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
严格来说,人的信心并不是信仰的起点和出发点,上帝存在、上帝启示和上帝愿意跟人发生关系,以及这位慈爱怜悯的上帝愿意跟人交流和对话,这才是信仰的出发点。所以,信仰不是迷信,而是面对上帝的启示在心灵深处的深刻、真实回应。这种回应超越感觉和理性,但并不反理性。
本文摘自齐宏伟老师的新书《启示与更新》,青橄榄书殿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以及图书图片信息。《启示与更新》青橄榄书殿微店预售已经开始!
选购方式:
1. 在淘宝上搜索店铺“青橄榄书殿”进入店铺即可选购。
(淘宝店网址)http://greenolivebooks.tao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