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香港导演王家卫耗时十年筹备并拍摄电影《一代宗师》。他在《宗师之路》的纪录片中说:“功夫,就是时间。”
一个热爱武术的人,肯为武术花时间。
一个热爱功夫的人,愿为功夫花功夫。
所以,王家卫立志要花“功夫”拍出中国功夫的精神来。几年来,他踏遍大半个中国,遍访各地功夫高手,找寻真正的功夫精神。
《一代宗师》有没有拍出中国功夫的精神?
我认为拍出来了。
当然,若从艺术角度看,电影铺开的几条线没缝合好,剧情后半段给人莫名其妙、支离破碎之感。一代宗师叶问的故事变成了“宫二传”。不过,从电影内涵看,王家卫确实挖出了中国功夫的闪光之处。
比如,叶问的老师亲自为他系上腰带,并嘱咐他说:“一条腰带一口气。”老人家这是在强调气节和人品对习武之人的重要性。
又比如,中华武士会会长、八卦拳宗师宫羽田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这分明是在强调信念对习武之人须臾不离的重要性。而且,这信念要和功夫一起传下去。这种传递就像要在黑暗中不断点起一盏一盏灯。
再比如,宫二转述爸爸宫羽田的话说:“功夫有三重境界:见自我、见天地与见众生。”这岂不正是做人境界?一个人要从为自己活到为天道活,再到为众生活。
不过,最能体现功夫精神的,我认为不是“一代宗师”叶问,反而是宫二这一单纯而复杂的悲剧形象。她为替父报仇,竟誓愿一生“奉道”,发下“三不”重誓:不嫁人、不传艺、不留后!
宫二为何一定要为父报仇?她父亲临死前不是留下话说“不问恩仇”吗?毕竟,杀死她父亲的是大师兄马三,而父亲最后对马三手下留情,甚至愿以死换来已沦为汉奸的弟子回头。
然而,宫二执意报仇。她说一定要“拿回宫家的东西”。
“宫家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这当然是指大师兄马三从宫二父亲身上学到的形意拳。
为了宫家的功夫,她竟以牺牲青春、家庭、幸福为代价!在她看来,宫家的功夫比她的命还重要!
这岂不正是她父亲“念念不忘”的信念和精神?!
如此偏狭而宏阔!
如此片面而深刻!
如此固执而悲壮!
“宫家的东西”
俄罗斯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首先是种信仰。信仰首先在于你肯为它牺牲的程度。一个没有为艺术而狂热到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人,不要谈什么艺术!”
这是不是就是王家卫说的“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
要不,人怎么会说“不疯魔不成活”?
然而,问题来了:宫家因从无败绩,她宫二才如此坚信不疑“宫家的功夫”是好东西。我们不妨就此再掂量掂量:“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总有一天,她宫家六十四手也可能会落败;那时,她再怎么向人证明“宫家的东西”是好东西?那时,她如何说服别人和她自己相信这一生的“奉道”和牺牲都值得?
所以,宫羽田熬蛇羹的师兄就劝宫羽田别再跟年轻人较量:打败了年轻人,算以大欺小;被年轻人打败了,一辈子名声就没了。这位赵本山饰演的师兄真算聪明人。他自打老了后,就从不出手。他对前来讨教的叶问说:“不要说六十四手,连一手也没有。”
宫羽田硬是不听劝。结果,这位名满天下、德高望重的老人家先就栽在叶问之手;之后,又惨死在徒弟马三手下。
他的女儿宫二用假摔的“小聪明”打败了叶问,又用父亲死前同样的招式打败了“不知回头”的大师兄马三;从此,她就学会了“大聪明”——跟她师伯一样:不出手。她宁可手捧鸦片枪,也不愿露两手。
最后,在鸦片烟的迷雾中,她悲怆而逝。
这真是打了“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套用张爱玲的话说。
最终,“宫家的东西”随她而殁。
这到底证明了这“东西”太值得流传了,还是太不值得流传了?
她成全了宫家的东西,也毁灭了宫家的东西。
宫家的东西成全了她,也毁灭了她。
这还是好东西吗?
她用她的命证明了宫家的东西是好东西,但又用她的命证明了宫家的东西不是好东西。
这东西之好竟不能改变她藏私之心?
这好东西为何就不能成为高于她头顶的一种呼召?
她父亲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然而,这“回响”何在?
这难道不是她用为之献身的信念杀死了这信念本身从而证明了这信念不值为之献身?
那次,宫二冲到大师兄马三门前要拿回宫家的东西。马三说宫二已订婚,不算宫家的人,所以没资格要回宫家的东西。受此话所激,宫二断发奉道,发下“三不”誓愿。
我们再追问下去:到底“宫家”重要,还是“东西”重要?
在宫二眼中,自然是“宫家”重要。
这“东西”姓宫。
宫二若认为这东西比她宫家重要,大可理直气壮地对马三说:“就算不是宫家人,我也可替天行道!你欺师灭祖、沦为汉奸,不只作践自己,更糟蹋中国功夫精神,枉为习武之人!所以,人人可以诛之!”
再进一步说,一个小偷偷了人家的东西,他难道只是得罪了被偷的人家吗?难道只有被偷的人家才有资格骂他吗?
当然不,这个小偷还得罪了天道!
《礼记·礼运篇》早就说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真理大,还是人大?
表面上,宫二断发奉道,看她为之守护的宫家东西比她还高。但骨子里,她把这东西变成了一己之私藏。设若这东西,这念想,这精神,真值得她为之生死,她就应把它接下来后再传下去。别忘了上文所引中国文化之念念在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她信奉的信念到底比她高,还是比她低?
天道到底比人高,还是比人低?
真理到底比人大,还是比人小?
这其实才是非常重要、非常根本的问题。
中国人也不是没有自己的回答。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这话怎么解释?
在孔子看来,人能使道光大,而不是道使人光大。
这话不管咋讲,都强调事在人为,道在人为。
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真理观。
这种真理观其实早已种下了人不只能发扬真理,也能消灭真理的危险。
人本来要靠真理;但在宫二那里,为什么变成了真理要靠人?
这是根本症结所在。
于是,真理走向反真理,信仰走向反信仰。
这是合理的荒谬,还是荒谬的合理?
何以至此?
一种信念或信仰,到了必须要通过人的献身和牺牲来证明其强大时,是不是很虚弱?
信仰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真理为本?
人能弘道,还是道能弘人?
人成全天道,还是天道成全人?
我通过宫二的悖论看到了人与道的纠结,这一纠结如同一首歌唱到的:
进山看到藤缠树,
出山看到树绕藤。
树死藤生缠到死,
树生藤死死也缠。
谁随谁生?谁又随谁死?
这难道真是无法解决的死结?
心念至此,悲悯起处。
真理是什么呢?
《圣经·约翰福音》记载,耶稣被押到罗马巡抚彼拉多面前受审。被问及其使命时,耶稣说他来到这个世界,“特为真理作见证”。
向来以权力和物质为真理的彼拉多很是诧异,或者说是很不屑地反问道:“真理是什么呢?”
真理是什么呢?
它到底在天上,还是在地上?
在我们外面,还是在我们里面?
它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
这位同样的耶稣还说过:“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中国人要是听耶稣这么说,会怎么回应?
我们大概连彼拉多这样的疑问都没有,大概只会这么回一句:“你是也罢,不是也罢,跟我有啥关系?”
听我突然提到基督信仰,读过些古书的中国人,可能会这么问:“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够咱信啦,何必多此一举,扯到西方宗教哪里?”
这些问题问得很好,我也无法以三言两语来作答。
但在这儿,我想先提醒下:宫二悖论其实正是中国文化危机之所在;这一深远危机,中国文化自己无法解决。我们要有勇气像玄奘一样,再次西天取经,使我们得以浴火重生。我们这回取的,不再是佛经,而是《圣经》和基督信仰。古往今来,这一圣书和大经确能解决上述所有纠结和难题。
请别走开。
泡上杯茶,听我慢慢道来。
阅读书目与进深思考
1.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
2. 《礼记译解》,王文锦译注,中华书局,2001年版。
3. 《王家卫的影画世界2015版》,香港电影评论协会著,黄爱玲、潘国灵、李照兴编,香港三联书店,2015年版。
4. 《中文和合本、ESV对照本圣经》,中国基督教两会,2000年版。
5. 《与上帝拔河》,齐宏伟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本节算是全书引子。
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关于人和真理的关系问题。
“人本来要靠真理;但在宫二那里,为什么变成了真理要靠人?”
这是宫二的悖论,也是人、道的纠结所在。
然而,本节并不停留于此,而是直指中国文化“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根本症结。
你要想进一步思考,请翻阅上述五书,同时细赏王家卫《一代宗师》电影及纪录片《宗师之路》。
请与人讨论并思考:
1. 王家卫想通过《一代宗师》向大家说什么?电影为什么叫“一代宗师”?
2. 在你看来,电影的优点和缺点何在?
3. 电影中宫二这一人物形象为何会喧宾夺主成为亮点?
4. 宫二的信念是什么?你能理解和认同吗?在你看来,宫二这一悲剧形象悲在何处?
5. 宫二的悲哀与悲凉,与中国文化有什么关系?
6. 你如何理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7. 你自己对人与真理的关系有什么思考?
8. 你同意本文作者的看法吗?为什么(不)同意?
9. 你如何看待基督信仰?在你看来,它与中国文化什么关系?
10. 你觉得我们需要再次西天取经吗?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