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谢谢文萌姊妹,这样优美而认真的读书报告。你或许会比她更认真,但你肯定没她更优美!人家是真正的文青范儿。她也特别写成了文字,所以“小小推拉驴”也可以和她约稿。我觉得我有很多跟郭姊妹对电影的看法有类似之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属世界的宗教。我们看电影到电影院,某种程度上是去教堂,放下世俗一切,去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去敬拜其实终究也是在基督的故事里流我们的眼泪。电影只是把基督换成了各样的英雄,让我们来继续这另外一种叙事而已。这样的叙事让我们忘掉这个世界,其实它不是反映世界的,所以这是我从文学中迁移过来的对文学的看法来对电影的看法,那么我觉得是一样的,这也是海德格尔的一个艺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
文萌姊妹刚才提到存在主义,我们要先讲一下。存在主义有两种,我们说一种叫克尔凯郭尔和舍斯托夫这样的,叫存在哲学,可称之为“有神论的存在哲学”;另外一种大概就是萨特跟加缪这样一种存在主义,把存在当成一种主义。他们的共同点都在于说,我们剥离一切的关系网,单独地面对存在而存在。就让自己归零,从而能让自己在存在的深渊面前,哪怕很绝望,但是可以向死而生,这是比较相似的地方。
但对于克尔凯郭尔,我一般不用存在主义,因为我认为克尔凯郭尔是反对主义的,他是用存在哲学。克尔凯郭尔认为,我们是要面向上帝,把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剥离。有一天你必须脱离宗教,脱离仪式,单独来朝见一位神。那一刻,你一下子就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发现自己赤裸裸地与他面对面。就这种面对面,就是路易斯所写《裸颜》提到的裸颜相见。而对于存在主义呢,萨特、加缪他们就变成了面向虚无,我自己给我自己重新加上责任,就变成了一种以自我取代上帝的倾向。我觉得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本质。所以我觉得我写《鲁迅:幽暗意识与光明追求》最大的一个突破点,就是证明鲁迅的最深精神资源不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而是跟有神论的存在哲学有渊源。鲁迅的研究推进到目前,大家基本比较认可的是鲁迅本质是跟存在哲学有关的,他是存在哲学家。李长之认为鲁迅不是一个思想家,这肯定是错误的,鲁迅不用黑格尔的那种方式言说,他就不是哲学家?这实在是太肤浅了。但是鲁迅的哲学怎样去看?他是诗的哲学,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哲学家。他这种伟大的诗人哲学家气质从哪里来?那么我透过他的日记,透过他的所有的文章,我找到的就是,他与克尔凯郭尔与舍斯托夫的精神血脉相连,他一生痴迷于他们两个,都没改变。
我在《鲁迅研究月刊》发表过研究鲁迅《伤逝》和克尔凯郭尔《勾引者日记》比对的文章。鲁迅的精髓是跟有神论的存在哲学有关,这跟他酷爱嗜读克尔凯郭尔和舍斯托夫有关。他的幽暗意识也好,他对人性的最深反省,还有那种最深的绝望感,非常突出,我们20世纪没有作家达到这样的深度,但研究界基本上是把它给遮蔽了,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前些日子,在语文课上给孩子讲鲁迅的《谈皇帝》。他们完全能够理解他,就觉得鲁迅非常精彩。就是鲁迅这种最好的文章,其实我们都没学,我们学了他最垃圾的一些文章,像《一件小事》,鲁迅认为是他写的最失败的,却成了我们的范本。现在我越来越深发现,对神的最大不敬,其实是忽略,不是否认,是忽略。而忽略上帝最严重的是基督徒,其实忽略真是蛮可怕的。
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如何以道观之看电影》,然后我们大家再有时间来热烈讨论。首先来说一下,就是这本小书《牛人看电影之齐宏伟篇》,很小,但实际上,所有剧照,一张都没放。因为我也说如果剧照给弄得黑乎乎的,还是不印更好。所以出版社蛮牛的,真一张都没放。所以我就觉得表面看起来薄,其实如果放上那些会很厚的,然后一包装可以放在机场书店里边那种。
但是,我宁可我们三五个好友,喝杯茶,边喝边聊!这本书的出版,以前比较是基督徒出版机构帮助来出。但这一本,是一位非基督徒朋友看上了,才力主出版的。当时也有了不少拦阻,甚至差点夭折,但最后还是出来了。它对我来说,是一个小小的神迹吧。一度,我也认为不可能出来,于是有一个晚上,我很迫切为此书祷告,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了回应。
能在一流的华夏出版社出来,在目前也是特别感恩的事。拿到书的时候,我就特别跪下来,向神有一个深深的感恩。
另外一个心态就是关于这本书,我觉得是一个交作业的心态!所以我没有太多的纠结,这就是我个人的一部电影史。为什么选择35部?很简单,有时间我就看了这35部。我没有说有希望做一个大的电影史,我没有这种雄心大志,只是妻子感兴趣,我陪着她看。或者,别人老问我,你怎么看《沉默》?你怎么看《血战钢锯岭》?我就必须得去看看,所以就算是凑了这35篇。但是,每一部都是认真写的。写了之后,我是有一个想法的,就说我问大家,你认为有什么好电影,希望大家给我推荐。
有一个弟兄推荐说零零年之后最好的电影是顾长卫的《立春》。原来我看过《立春》并不喜欢,我觉得太消极了,最后她去卖肉,我觉得是跟生活妥协了。但是,他这么提醒之后,我倒是后来真又找了电影来看了一遍,我就觉得的确是蛮不错的,值得,可以好好去感受一下,所以《立春》是可以放在里边的!
有的还跟我说,如果全球电影佼佼者的话,一定得有《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我又去看了一下,觉得也值得,就是那部电影也值得推荐。
还有一次我是在旅行的时候,看了一部电影叫《夜行者》,我也是觉得不错。就是近些年来,这些特别精彩的电影,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是可以再比较深度地分析,打算说至少七部。如果2000年后能够再有七部,就属于那种比较有电影史意义的,能找到七部的话,我是可以再继续沿着这个题目,更深入地有一些更详细的解读。
因此大家如果觉得有比较经典的,也希望你一定要贡献出来。我们也算是好电影互相推荐,大家都去看一下。现在推荐电影是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因为暑假马上到了,每个人都有漫长的暑假,当然有的人没有,所以至少得去看几部好电影。因为我们其实看好电影最大的成本是时间,你把时间浪费了那就太遗憾了,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我们要去看那些值得看的好电影,所以大家过一会儿来推荐。
接下来我就着这本书来谈一下电影,也谈一下以道观之的问题。
我会讲五点:第一,没有不布道的电影。也就是刚才提到说看电影就是看哲学。也许我们不需要用这么高深的说法,至少电影就是布道,没有不布道的电影,每一部电影其实都是有它想表达的,想传递的一个观念。电影的巧妙,就是它以客观的方式来表达主观。表面上导演不会出场,他的摄影镜头是比较客观的,但是这些镜头的本身是经过导演的主观选择,以客观的方式来表达主观。
我们要找到这个主观,所以没有比《盗墓空间》更准确地来讲这个理念的了。这部电影本身其实就是对电影自身的一个非常好的反省。而且,我们也知道说,文以载道,电影也是载道,而且人是在想法中生活的,《箴言》23章7节说:“因为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
一个人心里怎样思想,他就是怎样的人。我们就可以看到人其实是活在想法之中。一个人一天的想法大约有5万个,就是这些想法会很快经过你,但是最内在的,你会被这些想法占据。因此,表面上不是我们人产生想法,而是想法在占据我们。我们可以想想这个世界上那么多的想法,他们到处都在找寄居的地方,那么你的头脑就是最好的场所,想法会趁虚而入,进入到你的头脑。
所以《盗梦空间》说思想——idea——是最有传染力的病毒,是最具有可塑性的寄生生物。就是一个想法,一个简单的念头,可以造出城市,一个简单的念头,可以改变世界,重写一切的规则。因此《盗梦空间》里边柯布就是想要把人的想法给偷出来。如果他能够跟别人的梦相遇,就说他只要在你的边上,你在这个房间睡觉他知道你宾馆的房间的房号,他可以到隔壁房间,只要跟你同时入睡,就有可能跟你的想法相遇。他可以进入你的梦境,当他进入你的梦境的时候,他就是作为你的一个朋友,或者是陌生人跟你讲话,结果讲话讲话,你不知不觉就接受了这个想法。醒来之后你挥之不去,因为梦境表面上消失了,但是里边一个人讲的一句话,可能就会点醒你。或者你可能就会认为说是某种启迪,你就照着这个想法去做了,因此他们就成立了一个盗梦组织,然后想着去盗梦来传递他们想传递的思想。
因此,在电影里边有个日本人,他有一个竞争对手,这个竞争对手叫费舍尔,是富二代。他很想让费舍尔把他爸爸的公司解散掉,因为这个日本人马上就要破产了。因此他就雇了这一批盗梦高手,来帮他实现这个想法。柯布有求于这个日本人,因为他原来是跟妻子学盗梦,他的岳父是盗梦高手。后来呢,他跟妻子在学盗梦的时候,他就把一个想法放进了妻子的梦里边,就是“你所处的世界不是真的”。他的妻子梅尔就真相信了,她醒来之后就仍然认为这个现实世界不是真的,而在这个梦里是真的。因为在梦里永远是在那里,从来不吵架,而且两个人会去那么美的地方去旅行、游玩。因此他妻子就不愿意醒过来,她就天天在想这个世界不是真的,这个梦的世界才是真的,她就想着跟柯布一起进入梦里边,就一起不要再回来了。柯布不愿意,因为他有两个孩子,他还是想回到现实生活。结果他妻子就透过安排各种方法,给人的感觉是他把她杀死了,其实是她自杀的,这样就逼着他的丈夫自杀也要来找她。但是她丈夫拒绝,他的妻子竟然自杀到梦里面不愿意回来。而他妻子自杀,这个情景就进入到柯布本身的梦,他哪怕再到别人的梦的时候,他的妻子也会时常在他的梦里边出现,给他的这个盗窃产生干扰,因为他的妻子不愿意让他醒过来,再回到现实空间。所以他妻子也是非常高明的,把他逼得从美国都被驱逐了,都不能见他的两个孩子,被认为是谋杀他妻子的凶手。
所以柯布就求这个日本人说,你能够让我回家,不让我在外边颠沛流离,能让我见到孩子,我就给你把这个梦给盗成功,那个日本人就同意了。而这个柯布就联络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一批盗梦高手,本来他岳父是最厉害的,但是他岳父说他已经老了,已经不行了,给你推荐一个后起之秀,给他推荐了他的女学生,果然是非常的牛。因此他们组成了最强强联合的阵容!大家都想帮一下柯布。而且这个日本人给他们许以重金。后来就开始要盗梦了,这个日本人就买下了整个机场,他已经打探到那个费舍尔富二代要坐什么航班。他就买下了整座机场,所有的机组人员,包括这架飞机,所有的座位都已经安排好,所有的乘客都是他们的盗梦集团的人,一起跟他一个航班。而且这个航班是飞的时间非常长的,因为他们必须记住了他们进入他的梦里,要完成盗梦任务,所以大家就在他边上开始入睡,好进入到梦里边。
结果,没想到这个费舍尔经受过反盗梦训练,就是看到他里边有防备。所以我们就看到这个电影,层层地深入,这一层梦根本不行,根本攻不进去,就进到下面去,就又进入到下一关,一共有四五层梦。一般的到第三层就可以,但是因为他受过训练到了第四层,如果再到第五层的话,就有可能回不来了,就会迷失在这个林伯。林伯是来自于天主教的一个概念,但丁《神曲》里边就有。在那个地方,陀螺永远是在旋转的,时间消失了,然后你是很容易回不来了。但是为了来攻入费舍尔的梦,柯布就冒险进去了。那个日本人也是盗梦高手,他自己就迷失了,在里边,所以基本就不行了。所以柯布就去救他,就进去了。然后,他们攻破费舍尔的梦到了第四层,就是下雪的那个,雪的那个城堡,最后把密码箱打开,然后看到那个风车,一个小风车。
这个时候他们植入了一个什么想法呢?就是费舍尔最后的最后,前面我们不讲,最后的最后费舍尔发现,他本来以为他爸爸不爱他,以为对他很失望,因为他没有同意接管他爸爸公司的业务。因此他的想法就是为了不让爸爸失望,为了要超过我爸爸,我一定要把公司做大,让他知道我是一个人物。他本来是这个想法,但是这个想法你注意是建立在他爸爸不爱他这个事实上。但是到最后的时候,他把风车拿出来的时候,他突然间发现他爸爸爱他,就是这个想法植入他里面了。植入他里边了之后,他也发现了他爸爸是真的爱他,所以他不需要以成功证明自己,他决定就把公司解散掉,因为他爸爸希望他干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尽管公司解散了,但是他得到的是一份不能解散的、最宝贵的财富,就是爱。从他这一方面来说,其实他得到了更大的财富。
而这个柯布他最终还是把那个日本人救回来了。就是在最深的梦里,必须自杀,自杀之后就可以回来,但是他不知道。然后柯布把这个信息传播给他,然后就成功了。成功了之后,他没有要钱,只要回到孩子的身边,因此他也使这个电影,最后升华,不是只为了赚钱。那他的朋友也是帮了柯布的忙。
到最后的时候,这个电影所告诉我们的。这个电影,我们本身不是去看电影,我们是要来谈说这个电影,很好地来解释了什么叫文学,什么叫艺术。他是作家导演的白日梦,然后让我们能一同来跟他做梦。在梦里边与他交谈,结果慢慢地他就把你的想法给修改了。修改了之后,我们就进入到另外一种生存的现实。另一种生存的现实跟当前的现实比,就不一样了。所以电影它在传递一种idea,就像《盗梦空间》,传递的这个idea就是:爱是最高的现实!爱是人世间让人活下去的梦!
当然,怎么说呢?就说这个爱真的是人世间最高现实,能够让人活下去的梦吗?你可以继续追问。如果我们继续追问的话,就会发现谁的爱?因为人的爱到最后还是走向空幻,除非是超越生死的从死里复活之爱,因为它能超越了死亡。如果这个世界结束于死亡,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那么我们的那种追求是没有本质上的永恒意义。这样的爱呢?的确是一种梦。但如果有一种爱能超越生死,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复活,那么它就是最高的现实。那么这个现实支持我们活下去,使我们有勇气活下去。其实我们是可以继续往下追问的。
我也可以再来举几个例子,提一下电影如何在布道。你会发现像《盗梦空间》,布道还是非常高明的,是非常了不起的。有一些电影的布道,我们不容易一下子看出来。
我就着几部电影来简单说一下。一个是《无问西东》。《无问西东》没有放在里边,但是我觉得值得放在里边,它是讲了一个爱和善良传递的故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20年代清华大学的吴岭澜,他在到底学文科还是选理科的迷茫中。这个时候他找到梅贻琦教务长,梅贻琦说要让他听从内心。这个时候他又听了泰戈尔的演讲,泰戈尔说:“我们这个时代走迷路了,因为只注重物质,不注重精神。”所以吴岭澜就选择了听从内心,选了文科。
后来40年代,他在西南联大教课的时候,影响了一个学生沈光耀,他也传递给他想法,就是一个人是为了内心的信念、良善而活的,良知是不灭的明灯,我们应该无愧于内心,敢于付出,不问西东。这样的一个想法理念,它是有传染性的,他就传递给了沈光耀。沈光耀面临着家族压力,因为他爷爷死于战场,爸爸死于战场,他爷爷的爸爸也是死于战场,三代将才。因此,他妈妈不准第四代的他去参军。但是,最后他尽管答应了他妈妈,但是他的内心是那么压抑。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参军,当了空军。
当了空军的时候,他常常是照顾一个孤儿院,给他们投寄食品。在孤儿院中有一个孤儿叫陈鹏,在这个村落中长大。这个陈鹏是受到沈光耀的接济,空投物品的接济。而且这个空军叔叔,在战火满天的时候,牵挂一群孤儿,这样的一个故事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
在60年代的时候,陈鹏在清华大学长大、读书。陈鹏就爱上了一个护士王敏佳。王敏佳有一个同事叫李想,其实李想也爱上了王敏佳。陈鹏有一次来找王敏佳的时候,发现李想似乎更喜欢王敏佳,因此他就决定退出,就报名参加了原子弹的研究小组,就到了大西北。但是李想,有他自己的政治信念,他就想去支边,因为当时是一腔热血,实现理想。
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王敏佳被别人污蔑,其实那也不完全是污蔑。确实她是写了告密信,的确不只是她个人写的,是她跟李想一起写的。因此她被大家污辱的时候,认为是她单独一个人做这事的时候,李想是应该站起来保护王敏佳,也应该坦白真相。但是他想到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他就没有这样做。没有之后,王敏佳就被打死了。但是后来,陈鹏去埋她的时候,雨水一浇又活了,但是谁也不知道!李想不知道,他以为她死去了,所以给她埋了一个假坟。然后陈鹏就对李想说:“逝者已逝,生者如斯。”既然她已经死去了,你就记住对人好一点!因此李想就把陈鹏传递的理念记住了——逝者已逝,生者如斯,要无愧良心,对人好一点。他就到了西北。
到了西北之后,在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下了大雪,被雪围困。最后他救了两个人,自己死去了,临死之前他就留下了这一句话:“逝者已逝,生者如斯!”要对人好一些,无愧于心。就把这句话留给了一对夫妇。这一对夫妇后来因着李想救了他们,他们回到了北京生了一个孩子,叫张果果。
张果果在当今的北京打拼,在公司打拼的时候,他们公司是做了一个奶粉公司的广告。他们找到一个四胞胎家庭,准备要使用这个四胞胎家庭来做广告。但是,后来公司没用这个方案,因此这个四胞胎家庭实际上就被抛弃了。但是果果就觉得有点对不起他们,因此他就个人出资,要继续帮助他们。但是没有想到个人出资之后,就等于被他们赖上了,三天两头来找他,常常让他资助,他就觉得非常烦,就有点生气,想一走了之。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他跟着爸爸妈妈在清明的时候,到李想的坟地去扫墓。在扫墓的时候,他爸爸告诉了他李想的故事。结果这个故事,就成为了他内心的火种。他就决定只问内心不问西东,还是要去帮助四胞胎,不管怎么样,还是要选择善的这一面,继续传递爱的火种。所以这是一个传递的故事。
这个传递,从20年代吴岭澜的一念之仁,透过40年代的沈光耀,60年代的陈鹏,再到李想,再到当代的张果果,一代又一代传递。传递这样的一个故事,这只是一个外在的故事,它内在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其实很清楚,就是“人心不灭,人性必胜”,就是良善必然会胜利。我们每一个人面临良心拷问的时候,应该怎样选择善良,也许没有什么后果,但是当选择了,就无愧于心。这是一个非常积极高昂的人性主题。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中国导演拍的人性电影,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够用好几年时间来剪辑,可见是花了足够的功夫。
这样的一个主题,如果放在世界文学中,我们就看见这样的主题在整个世界的文学中,早就是小巫见大巫。就是整个世界文学处理这样的主题,已经是大有人在。而且,他们处理的故事比这个故事更巧妙。这个故事不怎么巧妙在哪儿呢?比较牵强生硬。这个传递的过程是有点偶然,是硬套在一起。这样来硬硬地把它给串在一起!
你去看《悲惨世界》,同样在讲传递故事,就比这个精彩得多得多。因为雨果的名言:“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心不灭,人性必胜!”这是雨果的名言。你看《悲惨世界》,处理的时候就巧妙多了:一个对世界充满着仇恨的人冉阿让,非常憎恨这个世界。他是个盗窃犯,他偷了大主教的东西。他不是像这个故事当中认为每个人都是善良的,他一开始是在邪恶的这一面。但是大主教一下子把他给救过来了。警察说:“是不是偷了你的东西?”他说:“不是,银器不是他偷的,是我送他的,并且这银烛台也是我送他的。”都送给他,把银子都送给了他。然后大主教拥抱了他一下说:“弟兄,我今天从魔鬼的一方把你买过来,到了上帝的一方,记住永远传递良善。”
你也知道冉阿让在小说中比电影中更精彩。他后来还去做不好的事儿,一个小孩的钱他把它抢过来了。但是抢过来之后他良心发现了,从此以后冉阿让就隐姓埋名,怎么样去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之后,我们看见法律不允许他。法跟情之间又会进行这样的一个选择,但到最后我们看见这份大爱还是传递给了马吕斯和柯赛特。而马吕斯跟珂赛特对他充满了误解,但最后时刻还是跑过来。跑过来的时候终于发现救马吕斯的人正是冉阿让。到最后冉阿让说:“你们一定要做良善的使者,高举爱的火炬!”因此到了最后,他们夫妇又往下传递,从主教到冉阿让,再到马吕斯、科赛特,这每一代的传递就巧妙得多得多。他们充满了误解,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艰难,但是到最后他们还是传递成功。这是比《无问东西》更高明的叙事和故事,但是我们能做出这样的探索,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这样的故事在电影中,讲的比《无问西东》更强的是《千与千寻》,这是同样的一个类型的故事。而《千与千寻》是受谁影响?受《浮士德》影响。这一类的故事背后的哲学,我们叫什么呢?叫“斯多葛主义”,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哲学。那么马可奥勒留临死之前之前讲的话是:“懒惰是一种借口,勤奋工作吧!”懒惰是一种借口,勤奋工作!
因此,《千与千寻》把它的形式内容圆融合一。但是你知道宫崎骏拍这部电影,是来自于一个吉普力工作室制作人——铃木敏夫的一位喜欢上酒店的朋友的想法。他认为在酒店工作的女性,就算原本是个性害羞的人,也会为了得到高额的报酬而不断提升接待男性顾客时的沟通能力。而前往酒店的男性也同样会与酒店的女招待非常优雅的互动,并改善自己的沟通方式。也就是他们沟通的方式比期待的沟通方式要好得多。
这种想法给宫崎骏一个灵感,他就想让一个原本骄宠的女孩,突然闯入一个不知名的世界,为了生,而不得不和形形色色的人物互动,因而提升自己。所以这部片子就是宫崎骏希望能鼓励几位朋友家的女孩子而拍摄,期待她们能观赏此片之后,重视和肯定自己的能力。那这种能力通过什么获得?去工作,冒险,探索。这个世界不是毁灭我们,是成全我们。
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工作,就像小白说的千万不能说想要回家不想工作!你一定要说,再辛苦你也愿意等工作的机会,一旦没有工作,你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因此就把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激发出来,每个人都必须不得不离开家门。当我们离开家门的时候,我们必须走向陌生世界,都要有一辆列车在等着我们。那么这一个场景,一定是一个最触动人心的场景。
你必须为了成全自己,必须告别山村老屋。但问题是这个世界能不能成全我们?《千与千寻》说:能,只要你勇敢地献出勤奋和真诚。所以它里边最感动人的就是,千寻踏上列车的那一幕,那一幕是最感动的。前方到底等待我们的是什么?前方到底是怎么回事?能不能去救他的好朋友?能不能把自己的父母拯救回来?!就是那个荒凉的原野上,开的那辆车,就莫名其妙地在这个地方设了一个站,然后她就上了车,就开始往前边茫茫的黑夜行驶。
就这样的一个场景,就使我一下子想到我离开老家的情景。有一次我爸妈他们非得要送我。上大学的时候,从早上四五点就一直在村边等长途车,因为那个长途车一天只经过我们村一次。说是上午来,但说不准,有些时候会提前,有时候会延后,所以我们只能尽早去等。其实没有必要就四五点钟就等,因为他是从另外一个地方,从一个县城发过来。但是就害怕错过,从早上四五点钟就在那等,或许下一辆就是,因为你老是觉得下一刻车就来了。就在那里等啊等,等了好久。我记得那一次,一直等到下午1点车才来。车一来我这一紧张,赶紧上车,都忘了跟父母打招呼。所以回头再看父母的时候,第一次发现了我母亲的白发,那一刻真是非常的难受!但是,为了成全自己,就必须得离开,人生是不断地离开。因此你看《千与千寻》不可能不感动,你会看到自己的身影,不断地离家的那一幕。说到底这人生之路是谁陪你?就是自己孤独地上路嘛,孤独地前行。
但是这一个故事告诉我们说,只要你勇敢勤奋地去努力,一定会成全自己。你知道吗?这个形象,就是世界文学中的浮士德的形象,这是一个女版的浮士德,动画版的浮士德。浮士德说:“每天早上醒来,我总是惶惶不可终日,几乎每天泪流满面。眼见这一天悠悠忽忽又将无事一成,连每件事情的预期都会被任性的追求所消磨。活跃旬邑的创造精神,倒为千百种人生蠢态所耽搁。黑夜降临,还必惴惴不安地躺在床上。那时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安宁,倒是有一些狂乱的噩梦,使我胆战心惊。所以,必须脱离小我,走向大我。每天每日去开拓和生活,然后才能有自由和精神的享受。”所以歌德说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能够日益高尚和憧憬,直到最后他就获得了上帝永恒之爱的拯救。这叫什么?“天助自助者”!这就是他的哲学。这种哲学是非常温暖人心的,这是希腊的斯多葛主义的体现,也是我们今天鼓励我们,在这个世界活的奋斗的动力。
有一个姊妹的爸爸来这边,我问他:你的人生信念是什么?他说:人定胜天。人定胜天,就是这种观念,好好奋斗,靠谁也不如靠自己,然后当你不断努力的时候,上帝就会垂青你,就会眷顾你,这种观念对我们影响是蛮深的。
但是这种观念有一种致命的问题,致命的问题在哪里呢?就是我在分析《悲惨世界》《浮士德》的时候,我讲到的,《悲惨世界》三代传递,浮士德五大悲剧,他本来是要鼓励人追求。但是最后你会发现追求这么艰难,因此我为什么非得要追求?这个问题,他们没有办法回答。这个是非常难回答的。也就是说,诸葛亮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不已,这种精神是真在天地之间回荡。但问题是最后是谁活下来了呢?不是阿斗吗?阿斗早就说了:你这么费事儿干嘛?人家不来攻我们,我们也不攻别人,兵精粮足,大家都活得挺好。但是诸葛亮骂了他一顿:先帝遗志,你忘了吗?你这个汉室之后怎么没有一统天下的决心?阿斗说:义父说的是。结果,到最后国库空虚,蜀中死了2/3军马。到底是阿斗胜利了,还是诸葛亮胜利了?你以为阿斗真那么傻,他说“此间乐,不思蜀”,也就是乐不思蜀。问题是他一思蜀,马上就人头落地。因此金庸写到最后,从郭靖到了韦小宝,他就看透了,你说玩什么玩,一切一场游戏一场梦。所以这种世界观到最后就是梦游戏。只是一场梦,到最后说起来好听,到实际生活当中,实际上很难落实。但不代表不鼓舞我们,就是每一种电影,它背后都有一个哲学,有一个理念,这是我们的重点。
第二,提醒大家一下,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建立自己的世界观。我们前面读书会讲过世界观的研究。世界观的方面我们还是蛮重视的,你也可以看看我们前边对世界观的强调。因为我们就是用我们的世界观来跟他的世界观对话,因此两个人有这样的对话,就会有更深的彼此了解。一个信奉《无问西东》的斯多葛主义哲学的人,他如果能够去很清晰地跟基督教的世界观对话,那他也会有更多收获。也就是每一种世界观在对话与碰撞中都会来慢慢完善自己,看到自己的漏洞,从而能够去想方设法调整自己。除了《圣经》,没有一种观念自以为就是完全的准确。因为,我们的世界观也是我们对基督教世界观的一种认识和理解。这种方式,会使我们不断地回到《圣经》,来让我们看见我们对《圣经》的某些强调面,是借着对某些世界观的表现,会得到进一步的确定和提升。所以建立自己世界观是蛮必要的。
我们的信仰就是活的关系,又是一种世界观的建造的过程。所以我就专门花功夫写了《基督教语文中级试读本》。然后从四个角度,来讲到怎样来建造我们的世界观。我认为是有一二三四。
“一”就是我们必须得确立独一神的信仰,就是三位一体独一神的信仰,这个“一”很重要。因为没有这个一就没有绝对真理,没有绝对真理,就没有意义和价值的最终的终极的求索。所以终极决定真理,保证了世界是统一的,我们的言说是有意义的事,是可以沟通的。但是神又是三个位格,就保证了这个世界是丰富的,是可以有多样性的。所以这个世界“多”和“一”,这种观念只有在基督教里边得到解答。因为柏拉图说:这个世界最难的问题就是多和一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基督教给解答了。
“二”就是上帝的超越性和临在性。上帝的超越性,如果只有超越,那么上帝就变成了一个抽象的第一推动,跟这个世界没关系,离我们高高在上。如果上帝只有临在,那么信仰就变成了偶像崇拜。而基督教世界观,既是上帝超越又是上帝临在。这样就使得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也使得我们能够在追求临在的时候不拜偶像,在追求超越的时候,不割舍关系。既有关系又有交流,但又有敬畏。
世界观的“三”就是本于他、依靠他、归于他。也就是我们的世界观是必须知道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三个方面。这是西方哲学研究的三大思路。因此我们要知道从哪里来?我们现在怎么活?我们往哪里去?这是人生的三大问题。因此我说,研究世界的方法是一分为三,不是一分为二。有一篇文章讲辩证法的一些反思,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就不说了。1+1就是等于2,是没有错,不可能又对又错。你可以去看一看。
因此一分为三是对的,一分为二是不对的。真理不能一分为二,但是真理是一分为三的。我们借着一分为三,就更深地认识这个世界,你也可以去看傅瑞姆写的《神学认识论》。他就是一分为三来解释人间万象,你会更深来理解。我们看人也是一分为三——理性、情感、意志。基督的工作也是一分为三——先知、祭司、君王。上帝的位格也是——圣父、圣子、圣灵。所以你真学会了一分为三,那你的世界观就会特别的有建造性,也会有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方面的进步。
“四”就是人性的四个阶段——创造、堕落、拯救、成全。就是要知道人性是在一个创造、堕落、拯救、成全的架构中来看的,所以人是比较复杂的,他有他的复杂的一面,我们要理解这样的层面。
《基督教语文中级试读本》是我多年的读书笔记的精华。我认为能找到的中文的世界观的文字,我把他们摞一起了,就是这一本书。然后,里面有不少的文字,是目前中文没有的,是我从英文翻译出来的。所以这本书,对于建造我们基督徒的世界观,一定是非常有帮助的,至少这些材料是目前也很难通过一本书找到的。
我给你推荐了上百本书,这上百本书里边,我把关于世界观的精华部分,给摘录了出来。如果没有神在过去多年的带领,我是不可能来完成这本书的编辑和写作。所以关于世界观方面,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再更深入地来探讨,包括傅瑞姆的《神学认识论》,大家愿意的话,也可以做读书会。
我们跟当前主义形成一些对话,其世界观是有了不起的地方。但是,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大问题,只是他以世俗的名义去发布,本质上它是一种宗教。我们就可以看到其世界观跟我们对话的地方,那是非常有趣的。你从一分为三和一分为二来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再从创造论和进化论来看,也是非常好的切入点。
这个世界观对我们看电影是非常有帮助的。我分析了张艺谋的电影。张艺谋的不稳,就是在于他的人性观不稳。他有一个阶段认为人都是垃圾,人就是虫子,所以不管他是拍《三枪拍案惊奇》,还是拍《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一系列电影对人的看法都是比较看扁的。看完你就会觉得没有一个人是人,而就像蛆虫一样在粪坑里蠕动。你就觉得人没有什么价值、意义、指望,尤其是周润发演的皇帝抽出腰带,把小儿子给活活抽死,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悲凉的一幕。“朕给你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这道尽了中国历史的精髓。但是这个太悲凉了,一到底没什么意思了。
因此,张艺谋也很聪明,大家都骂他,他后来就改了,认为人都是天使,尤其是大家都不喜欢的《金陵十三钗》,还有后来的《归来》。他说我们要证明妓女也爱过,也是有道义的。连汉奸也有情怀,叫“汉奸情怀”。连日本人也想家,叫“强盗乡愁”。大家都总结了连流氓也是神父,叫“流氓神父”。这都是豆瓣上评的。
我认为你看电影一定要看豆瓣,豆瓣电影是最酷的,中国学术的指望在豆瓣电影。我对中国学术已经失望了,但是我看了豆瓣电影,突然发现高手在民间。原来不是教授博导,真正有才华的都在豆瓣电影,他们几句话就给你点透了,太牛了,他们酷评太厉害了。他们评张艺谋的《长城》,张艺谋自以为很恐怖,其实我们都觉得不恐怖,就一句话就把张艺谋搞死了。张艺谋就拼命渲染恐怖,其实从头到尾都不恐怖。所以一个网友就截了一个图,张艺谋说恐怖,一个网友把张艺谋的头敲了一下,不恐怖;他又喊了两声恐怖恐怖,他又敲了两下,不恐怖不恐怖;然后他又喊了三声恐怖恐怖恐怖,他敲了他三下,张艺谋一下子就倒了。你说多形象,不过,后来给删了。
还有评陈凯歌的《妖猫传》,有一个豆瓣的网友就说:我就想问一下男主角,你到底在笑啥?你从头到尾到底笑个啥笑个啥?他一直在笑,就不知道笑个啥!
《复仇联盟3》,一个人用一句话点评:多情总被无情恼,就叫《复仇联盟3》。灭霸把女儿都可以牺牲,那些英雄都故意在那里多情,你让他救世界他不救,非得救眼前这个人,你说多可笑。结果灭霸就找准了大家这个弱点。他不打你,他打你妹妹,你喜欢谁他就打谁,说你给不给我给不给我,那个英雄就乖乖把戒指给他了。你说拿的那个东西把世界都要毁灭了,你还救眼前这个人干嘛?真很可笑,人家网友一句话就说了:多情总被无情恼。在故意卖那个多情,就是故意多情,因此就很无聊,英雄都在故意多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