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小约翰在这儿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0

《启示与更新》书摘

$
0
0
 文摘: 看出中国文化中不可言说之“天”,遭逢狡狯诡诈之“人”,这个不说话的“天”就成了被利用的工具。
      信仰缺失之地未必没有崇拜,神性不明之时,强人最易篡居神位。我们几时缺了“神”么?灶王、财神、送子娘娘……偶像不是显明没有神,恰恰显明确实有神。这就像假币从来不会去仿造从来不存在的钱币一样。
 “自私自利的沙”到处推销的是自我中心哲学,受这种哲学影响的人,总想利用信仰,而不是走入信仰。自然和良心本来都是美善的,但后来因为受到罪的玷污,就遭到了污染和扭曲。这两面镜子脏了,也就无法清晰地照见上帝了。所以,上帝就采用了第二种方式来揭示他自己,上帝感动先知们写下他自己说的话《圣经》。这被称为特殊启示
     梁漱溟称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以道德代宗教”,本质上是“依自不依他”。这起初的设想很好,但实际上却行不通。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一上来就过于相信人性的光明美好,及人依靠自己升华和超越的能力了一种是在封闭状态下,不断向天空凝望,让自己完全静下来,风平浪静的湖面就会映出蓝天白云,它不需要离开自己到空中找蓝天,而要回到自己里面找蓝天;第二种方式是完全开放自己,甚至破碎自己,向大海流淌,就像洞庭湖水沿着长江而流,最后在大海的怀抱里拥抱无限。

    人的本质不是自然属性,不是社会属性,而是宗教属性你可以哄你的心安静下来,但你的本性却总是动的,它动的时候,有一个坚定不移的朝向,那就是朝向海的方向,朝向无限和永恒的方向。 

     我给人的定义是:人是朝向上帝而活的、有肉体的灵魂。 人本质上是有肉体的灵性活物。 人为万物之灵长。 人,虽“身无彩凤双飞翼”,但“心有灵犀一点通”。人是宇宙间飘荡不息而渴望回到彼岸的此岸行者。

     中国文化岂不也显明:人是渴望“天人合一”、与神同在的灵性活物?人的心里有一种神圣不安,只有神圣才能满足。

     《圣经》说上帝按自己形象造了人,故而,人被赋予顽强朝向上帝而活的特质。 这是向日葵与太阳之间的神秘互动。这是湖与海之间的神秘互动。大海的水蒸发变成云,云变成雪,雪化成河,河流成湖。湖当然渴望回到大海。因它本就来自于海!

     但在林语堂看来,普遍启示之光是烛光,而特殊启示之光是阳光。他说:“太阳升起来了,将蜡烛吹灭吧!

     庄子说到圣人之心像最干净明亮的镜子,这其实只是一种假设。禅宗大师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样的说法也是假设。我们都知道自己的心没这么干净、明亮。

     人生的意义必定在人生之外,绝对真理必定在世界之外。这意义和真理通过特殊启示的方式临到我们,我们才能产生真醒悟和真认识。不错这个世界有其美丽,人心也有其良善,但它们都不过是那真、善、美的碎片和反映,而不是真、善、美本身。

     我们本心已污浊不堪。这两点正是中国人处理自然和良心问题时的根本失误之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结果,我们就越走越偏。再到后来,自然和良心竟成偶像,阻碍我们进一步向启示之光眺望。

    不少人只把耶稣的爱看作牺牲精神,看成历史微人的道德情操。这实乃严重的误解。耶稣之爱是一种真理之爱。对他来说,他的爱是真理中的爱,也是带着爱的真理。人最大的问题是罪和死。正因为罪和死,人与上帝隔绝,生前有愁苦,死后有地狱。耶稣却甘愿舍弃生命,离开上帝尊位,虚己而为人为仆,做神人共弃、为人不齿的罪犯,流血替人赎罪。

     我们心里有那么深的罪孽和惧怕,良心深处饱受神圣律法的指控,而且一生因怕死而忧伤心碎地活着。同时,我们也知道这些问题在自然、世界范围之内均无法解决。我们同样深知依靠自己的能力必然陷入绝望,因为我们对此无能为力。世界的缺陷显明天的完美,人心的罪孽显明神圣的公义,此岸的幽暗显明彼岸的光明。


   上帝因着爱,而在耶稣基督里饶恕你所有的罪,从而愿意接纳你并与你和好。因着这份大爱,你成为重生之人,并带着这份神圣大爱,去接纳人和爱人。至此,自然在超然中被转化,盼望在付出中被成全,世界在新天中被弥合罪孽在替赎中被遮盖,仇恨在圣爱中被溶解。生命和生活,双双被这份大爱提升,宗教的也是人生的,人生的也是宗教的。

     本文摘编自齐宏伟新书《启示与更新:基督信仰与传统文化对观》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