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小约翰在这儿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0

[转载]齐宏伟|如何面对别人的咒诅和伤害?

$
0
0


安徒生童话《鹳鸟》讲的是一群小孩总是唱歌诅咒鹳鸟,这让小鹳鸟们非常生气,一直想报复那群孩子。而这位智慧、勤劳、慈爱和能干的鹳鸟妈妈却巧妙地利用小孩的攻击,来鼓励小鹳鸟别中了别人诅咒的圈套,反而要快快学飞,好飞到那美丽而温暖的国度。面对别人的咒诅和伤害,你会怎么做呢?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喜欢虐待青蛙。有时候,我们用青麻叶子作诱饵,用别针作钓钩,来钓泡在机井里的棉槐条子上蹲着的青蛙。钓上来后,大家把青蛙剥皮,再让它在沙地上滚。有时候趁着夏夜明月,我们会用棉槐条子抽打池塘边大声鸣叫的青蛙。白天去看,往往会见到不少被抽死在烂泥里的蛙尸。

现在想来,我实在是做了非常可怕的事。

尤其读到这篇童话后,我更是感到良心愧疚。
 
丹麦民间流传着很多鹳鸟的故事。比如,很多妈妈告诉丹麦的孩子春天是鹳鸟送来的,这是因为它们冬天住在炎热的尼罗河畔,一到春夏季节就到欧洲北方来;还有不少祖母告诉孙子孙女说小婴孩都是鹳鸟从烟囱里送到家里来的,这是因为丹麦人看到鹳鸟像燕子一样喜欢和人比邻而居。

这些可爱的鸟儿尤喜住在大烟囱边。而且,不少丹麦人相信小婴孩的灵魂在肉体出生前就由上帝先创造好放在水边,再由鹳鸟从水边叼到家里来。所以,在安徒生眼中,这些可喜的鸟儿就像人类的邻居,甚至像上帝的天使。人们理当善待它们。但那个时候,他常看到小孩子心怀恶意地驱赶鹳鸟,唱出歌曲辱骂、诅咒这些鸟,甚至去伤害和杀死它们。他就很想写篇童话来说说这方面的事儿。

于是,1838年,他写了这篇童话。

有意思的是,安徒生不是从人的视角,而是从鹳鸟的视角来写这篇童话的。面对不少孩子的攻击、嘲讽和诅咒,这些鸟儿会怎么感受?安徒生似乎和鹳鸟感同身受,就写出这样一篇想象力丰富、充满人生哲思的好作品!

不过,使这篇童话显得不同凡响的还是在于安徒生的思想情怀。安徒生说过一句名言:“以爱和真理来回报别人的憎恨和谎话。”这篇童话正体现了安徒生这一观念。这一观念很明显来自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所讲的“登山宝训”。耶稣的原话是这样——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

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这是从造物主的角度提出的神圣要求,因为在圣经看来,人是按造物主的神圣形象造的,人理当学像他的上帝。上帝叫太阳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所以,人理当尊重每一个按照上帝形象造的人,也理当因着有一位共同的造物主而尊重他人。哪怕面对飞禽走兽,它们尽管不是照上帝形象而造,但也体现了上帝的仁慈和智慧。上帝既然赐食给走兽和啼叫的小乌鸦,人也要善待一切动物和植物。

这正是安徒生这种人生哲学的神圣基础。纵有万般愤怒和委屈,一旦回到这样一位充满慈悲、仁爱的造物主面前,就可以放下一切、忘记一切、宽宥一切。

当然,安徒生也知道,西方“启蒙运动”后,很多人怀疑信仰,无神论思潮兴起,进化和革命观念盛行。所以,他并没直接进行教义宣讲,而是结合民间传说,提供了一条幽默生动的超越诅咒和伤害之路——紧盯自己的目标,做该做的事,不必理会他人的嘲讽和攻击。这类似于意大利大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在《鹳鸟》中,安徒生着力塑造了一位智慧、勤劳、慈爱和能干的鹳鸟妈妈形象。这位妈妈巧妙地利用别人的攻击,来鼓励小鹳鸟别中了别人诅咒的圈套,反而要快快学飞,好飞到那美丽而温暖的国度。

人生苦短,哪有那么多时间来理会别人的攻击?抓紧干该干的事吧!

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人生境界!

大家都知道“姑苏城外寒山寺”的诗句。诗句中提到的寒山,有一次问好友僧人拾得说:“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笑着说:“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寒山听后,恍然大悟又豁然开朗。我们且不说这到底能不能真正做到,单单这种态度就叫人很欣赏。

安徒生当然不知道中国的这种忍让文化,但他熟悉耶稣基督的故事。而耶稣也确实真正和彻底活出了自己所宣讲的信息:被骂不还口,被打不还手,被威逼不说难听的话,甚至在被出卖的那夜,还关心那个出卖他的叛徒犹大!直到最后他被钉在十字架上,还为那些钉他的人祷告说:“天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做的,他们不晓得!”

我在《与上帝拔河》中也讲过“恩人与贵人”的故事。那些给你看得见好处的人是你生命中的恩人,那些给你看不见好处的人是你生命中的贵人。人们总是感激那些恩人,而忘记了去感谢那些贵人。这些贵人在你还懵懂无知的时候,也许是你的仇人。但多年之后,你会发现,冥冥中,造物主已经使用他来开阔了你的心胸,磨炼了你的性格,提升了你的境界,更新了你的生命。若没有他,你的人生会多么单调和乏味!

我一直很喜欢泰戈尔的诗句“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这不正是这种精神和情怀的写照吗?

《哈佛家训》一书中,记载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不妨转述如下,以引起大家对这个话题的深思——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纳粹军发生激战。后来,两名士兵跟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两人因为来自同一个小镇,是很好的朋友,就彼此鼓励,一直没放弃走出森林,以及活下去的希望。

十多天过去了,他们打死了一只鹿,弄到了鹿肉。结果又遇到了敌人,两人终于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他们自以为安全时,只听到一声枪响,走在前面背着鹿肉的战士中了一枪,幸好只是伤在肩膀上。

时隔30年后,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枪,他就是我的战友。他去年去世了。30年前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了他发热的枪管,但当时我就宽恕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背着的所有鹿肉,但我也知道他那样做是为了活下来见他的母亲。此后,我装着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能等到他回来。后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他跪下来,请求我饶恕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20多年朋友。我没有理由不宽恕他。”

这真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

特别难得的是故事中的安德森总是为自己的战友找对方可以被自己饶恕的理由。而那些不能饶恕反而憎恨别人的人,无形中也为自己建了一座没有围墙的监狱,反而把自己关在了里面。

难怪南非大主教图图说:“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爱,有时就是为别人找饶恕的理由。
 


暮色中歌声落了又起,
起了又落,多么像是,
历经岁月而还在流淌,
你我间那些恩怨纠葛。
 
心灵的监狱里关着你,
也关着那个紧绷的我。
任何一种疯狂的报复,
总像是一把双刃利剑。
 
真正经历了被饶恕者,
才能学着去由衷饶恕。
释放关押着的那一个,
最终也就放了这一个。
 
任世界如何霸道咄咄,
以爱回报憎恨和谎话。



本文选自齐宏伟老师的新书《上帝的火柴2》,青橄榄书殿出品。欢迎转载,请标明出处,以及与书籍图片相关的完整信息。《上帝的火柴2》即将面市,敬请关注。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40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