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2》和《火柴1》到底有何不同?
文 / 齐宏伟
《上帝的火柴2》马上就要跟广大读者见面了,不少读者很关心这一本和《上帝的火柴1》到底有什么区别,出版策划人张庆棠兄特别请我就此跟大家伙儿谈上几句。
其实,《上帝的火柴1》原来的书名就叫《上帝的火柴》。我自己绝不全知全能,在开始写《上帝的火柴》时,并没想到此书会如此受欢迎,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响。我不敢用“好评如潮”来说,但在我所有著译的30本书中,这是最受欢迎和最出乎意料的一本。开始写的时候,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回到安徒生自身”,还原一个真实的安徒生,正确解读安徒生童话!正因有此想法,在《上帝的火柴》中,我并没放开来写,而是瞄准形形色色的对手,猛烈批评各种各样、有意无意的误解和误读:比如叶君健先生有时会把“上帝”译成“老天爷”,比如很多人说《丑小鸭》是讲自信,比如大家都认为《海的女儿》是悲剧等等。我憋着一股劲,想领大家走进安徒生本人和安徒生童话本身,努力让童话自身来说服大家,并希望大家睁大眼看。
这也正是那本书的着力点所在。前几天,一位读者还跟我说:“齐老师,我读您写的《海的女儿》那篇解读时哭了。”我问她为什么。她不好意思地说:“我过去一直很讨厌美人鱼,觉得她对家人冷酷无情,完全没有孝心和姐妹深情,最后不顾一切变成了泡沫。直到看了您的解读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她是有更高更深的灵魂与尊严追求。没有了对尊严的守护,爱也就无从说起,更无从落实。”
这话真有见地,也正是我期望带给大家的——引起反思。我想,这也是很多读者的感触吧。他们在读那本书的同时,也反过来看自己过去种种误解和误读。而特别让人心意难平的就是:这种种误解和误读,不少是因被反复“洗脑”所致!
而到了《上帝的火柴2》,我领受了一个不同“使命”:我不应只是把大家伙儿领进安徒生童话之中,还应把安徒生童话带到诸位的人生之中。这不是说我放弃了跟误解和误读的斗争,而是把正确解读作为基础,更想要用安徒生童话来大力激活读者对真理、信仰、灵魂和终极的渴望与追寻!也就是说,安徒生童话在我看来,不过是上帝手中所使用的一根小小“火柴”而已。你自己的心被点着后,就把“火柴梗”丢掉吧。《圣经》中的《箴言》20:27不早就说过:“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
所以,你会注意到,在《火柴2》中,我除了根据英文对童话译本进行了仔细核对和精心删减外,更是在导读童话的同时,还海阔天空地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材料,跟读者谈人生谈哲理。当然,就哲理谈哲理,有时候比较枯燥,所以呢,我就加进了很多真实故事和自身经历。
而安徒生童话背后最深厚的精神资源就是迄今在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基督教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于是,我也就广泛而深入地介绍了童话与《圣经》这本古老圣书的内在关联,以及所有这些与人生的互相结合之处。这不再只是西方的安徒生,不再只是基督教理念,而是以人心入天道,以天道入人生。所谓“道无南北,理无东西”。朱熹说得多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决不愿做重复工作,也不愿为畅销而写作。但安徒生童话是宝藏,我觉得应该挖出这些金矿,并使之成为流通货币。这就是《圣经》所说“施比受更为有福”的境界。
不敢说自己达到了,但也算尽力而为。回头看此书,我确实比对第一本更满意些。毕竟,写作使我自己有了成长。
而且,这本书也触及了对童话本质和文学本质的解读和反思。你要是听到别人说起有另外一个彼岸式的世界,对于只有这个世界生活经验的你来说,是不是也觉得像一篇童话呢?童话的背后难道不蕴含着某种更高真实吗?要不,为何无论哪个年龄段,都如此热爱童话?不少人不是把金庸小说称为“成人的童话”吗?
不再饶舌,免得敝帚自珍变成王婆卖瓜。
2016年立秋次日草于江南酷暑之际
